EOD系列之项目篇02|EOD项目开展情况天南地北,拥有合适土壤才能“高产”

导读

根据辰于统计的数据来看,虽然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参与了前两批EOD试点,但总的来说,有的省份项目数量超过十个,有的省份只有一两个,“一个数量级”的差别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但是却有一个问题浮现出来: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地方才能“高产”EOD项目?

先来看看EOD项目地域分布的数据

角度一:数量差异

从辰于统计的172个项目来看,目前EOD项目数量最多的地区是华东地区,项目数量为61个,占比高达35%;其次是华中地区,项目数量为33个,占比为19%;项目数量最低的区域是东北地区,仅为8个,占比5%(见图1)。

如果只从两批试点看,除了少数几个省份外,大部分省份都参与了EOD试点,看不到省份之间的太大差别。但如果将试点之外的项目也纳入统计,就能发现各省的不均衡(见图2)。

显然,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南、四川这六个省的EOD项目开展得最多,现有EOD项目数量均超过了10个,其中江苏省实施的EOD项目最多,高达16个。而与之相对的广西、云南、西藏、青海、黑龙江等地仅有不到3个EOD项目,特别是西藏和黑龙江两省,目前还未开始实施EOD项目。

角度二:金额差异

从已公布金额的项目来看,现有EOD项目平均金额(项目总金额,部分项目算入了项目带动的二次投资金额)为64.6亿元,其中平均投资金额最高的区域为西南,达到111.5亿元,平均投资金额最低的区域为东北,为34.7亿元。

数量与金额之间的区域分布稍有差别,EOD数量多的省份,其平均项目金额都在中等水平(四川除外)。

EOD项目开展“火热”程度与什么有关?

猜想一:与生态环境指数负相关?

EOD是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首要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那么是不是生态环境治理需求越多的地方,EOD就越受欢迎呢?

我们将各地EOD项目数量同各地区生态环境EQI指数放在一起做成散点图,点的分布推翻了这个猜想——EOD数量与EQI指数之间基本没有相关关系,不论指数高低,EOD数量都有高有低(见图5)。

猜想二: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

EOD项目毕竟是投入大、周期长的项目,搞这样一个大项目需要大量资金,直观的来看,经济越发达,“出产”一个EOD项目也就越容易。

通过对比分析各省市现有EOD的项目数量和当地GDP的关系,我们发现事实确实如此,一个省的GDP和该省EOD项目实施数量呈较为明显的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经济越发达、越市场化的地区开展的EOD项目数量越多(见图6)。

猜想三:与地方营商环境正相关?

EOD项目的开展提倡政府“零投入”,这就意味着项目的投资和运营都依靠社会资本,如果政府能够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EOD项目的开展就更顺利。为了印证这一说法,我们从《中国城市政商关系评价报告2021》摘取了各地政商关系健康指数,分析其与EOD项目数量之间的关系。

从下图的数据可以看出(见图7),整体上,EOD项目数量与政商关系指数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只是不如GDP那样较强的关系。全国来看,政商关系分布呈现“胡焕庸线”的特点。而这也与各地区EOD模式发展差异大体相符。

确实,华东地区各省市在政企关系上综合来说做的更好,塑造了良好的市场化环境,积累了不少政企合作的宝贵经验,这对于以社会资本驱动的EOD模式的推动与落地无疑是良好的基础。

总结:想要“高产”,地方政府的意愿和能力缺一不可

从数据得到的结论与我们的直观想法之间有出入,但深入思考起来却并不难理解。地方政府是EOD项目落地的直接执行人之一,EOD是否受欢迎,一是看当地政府是不是有意愿做创新和尝试,二是看当地政府是不是有相应的能力来策划、推动。

地方政府是EOD项目开展的关键角色

目前EOD相关政策基本上形成了国家级-部委级-省市级三级政策体系,地方政府发布的地方政策更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于各个市县来说更加有影响力,地方政府在EOD项目的推动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见图8)。

意愿:体现在各地对EOD的政策态度、创新意愿上

通过对各地的政策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辰于即将发布的《EOD系列之政策篇》将具体介绍):

  • 第一类:对于EOD项目的理解较为深刻、政策较为完善,这些省份不仅积极推动省级项目的实施,还开始进行地方库、省份库等管理模式的创新,走在EOD模式发展的前列,如山东、安徽、浙江。
  • 第二类:以执行中央政策为主,对于推动EOD模式创新的意识还有待发展。或是在中央政策的一或两个方面出台了政策详解,引导政策与地方的结合,或是对引入社会资本进入EOD项目的地方化积极,但对建立省份库、创新管理模式等缺乏动力,全国大多数省市就属于这个层次,如湖南、湖北、河南、河北、辽宁等。
  • 第三类:EOD作为一种新兴模式的价值尚未得到重视,这些省市相对缺少统一的省一级政策,如黑龙江、吉林、贵州等。

地方政策成熟度的差异直接影响着EOD开展的情况,仅以浙江、湖南、吉林三省为例,即可看出效果(见图9)。

地方政府创新的意愿也很重要,EOD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已经落地的成功案例不多,万事开头难,而经济发达的地区,在搞项目、搞创新上有更多的经验和手段,也就更愿意响应政策号召。

能力:体现在各地的资源禀赋上

EOD试点时间才两年,虽然理想比较美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 项目挑战较大:虽然EOD项目具有很强的融资属性,但仍需地方以项目公司资本金等方式注入较大投资,推动项目的启动和发展。这对一些经济基础较弱的省市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 回报机制不明:目前EOD项目的各项制度规范、机制体系还未成熟,尤其是长期收益的回报机制还不明确,这使得一些急于经济成效的省市对EOD的积极性不高;
  • 关联产业薄弱:EOD模式提倡的是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然而一些经济基础较弱的省市的相关产业基础本就薄弱,贸然上马EOD项目风险较大。

地方政府要想顺利的开展一个EOD项目是有一定难度的,不是想搞就能搞,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方地区资源有限,能够调动的资源、吸引的社会资本不足,更难实现产业融合、产业收益反哺生态保护。

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财政资金相对充裕,土地价值比较高,产业容易做起来,尤其是像浙江、上海这样的地区,政府在营商环境上也做了不少工作——浙江省不断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将“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的再深化再推进,推动“放管服”改革,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直辖市上海在“一网通办”、“一窗通办”改革的基础上,探索发展“窗口事务官”、“无人自助审批”制度,赋予窗口和平台更大的审批权力,切实为企业减负。有好的环境,就更能够吸引企业、社会资本生根发芽,EOD项目的开展就更得心应手。

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