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制胜1.5万亿中国固废市场​

导读

对于中国固废企业而言,未来十年将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时期:庞大的规模和诱人的发展潜力为固废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想象空间。然而,固废企业不应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坐享新一轮增长浪潮的推动。与过去十年相比,未来十年的发展模式将发生显著变化,企业必须深入理解这种变化。

本报告就中国固废市场未来十年的新变化,以及企业想要制胜中国固废市场必须具备的六大关键要素进行了深度研究,并提出了实施建议。未来十年的新变化:

  • 增长提速,最后冲刺将一直持续到2030年
  • 动力转换,危废与再生资源回收成为增长极
  • 需求升级,客户越来越青睐综合解决方案
  • 不进则退,500亿规模才能立于猎人集团
  • 双重挑战,盈利水平下降压力将在所难免

制胜中国固废市场的“六大法宝”

  • 战略聚焦,做强做优做大核心主业
  • 模式创新,打造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 伺机而动,并购整合实现弯道超车
  • 科技制胜,多管齐下推开放性创新
  • 人才驱动,打造一支核心骨干队伍
  • 水固气联动,实现生态圈协同发展

研究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把固体废物分为三大类,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根据一般分类,结合辰于公司近三年开展的咨询项目实践,本报告研究范围覆盖了除以上三大类以外的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包括污泥、秸秆发电、林业剩余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电池)等,共计13个细分行业(见图1)。

1、固废市场将是中国环境治理下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水、固、气是环保行业的三大核心板块。与其他发达国家类似,中国环境治理路径也是先水再气后固废。随着水、气治理即将进入成熟期,固废行业作为一个规模庞大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环境治理下一个“兵家必争之地”。这样一块“兵家必争之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大型环保乃至非环保企业“抢滩”,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总体来讲,中国固废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一市场规模巨大,2018年全国固废行业实现收入12230亿元(包括一般工业固废的7550亿元),远高于水务行业的6700亿元与大气行业的880亿元;其次,中国固废市场的未来增长潜力巨大,根据我们预测,2019-2025年间固废行业整体将保持10.9%的复合增长,远高于同期水务行业的3.0%和大气行业的2.0%,更为重要的是,固废行业的这种高速增长有望一直持续到2030年。

中国固废市场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密集出台的行业政策、稳步上升的城镇化率以及持续增长的消费支出。巨大的市场需求与现阶段市场供给的匮乏带来的不平衡,成为中国固废市场新一轮增长的源动力。

从需求端看,中国固废市场未来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以一般生活垃圾为例,2016年中国人均生活垃圾产量160千克/年,在同等收入国家中处于较低水平,更远低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不及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发达国家的1/3(见图2)。预计中国一般生活垃圾生产量还有1~3倍的提升空间。

从供给角度看,中国固废行业的政府投入明显不足,具体体现在“两低”:一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环境治理支出2017年占GDP的比重为0.23%,仍低于2010年英国的0.84%、美国的0.48%、法国的0.31%、德国的0.25%以及欧盟整体的0.44%;二是中国政府环境治理支出主要集中在水务和大气,固废治理支出尚不足5%,远低于2010年英国的80%、美国的20%、法国的20%、德国的46%以及欧盟整体的52%(见图3)。

2、未来十年的新变化

对于中国固废企业而言,未来十年将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时期:庞大的规模和诱人的发展潜力为固废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想象空间。然而,固废企业不应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坐享新一轮增长浪潮的推动。与过去十年相比,未来十年的发展模式将发生显著变化,企业必须深入理解这种变化。

变化一:增长提速,最后冲刺将一直持续到2030年

随着我国环境治理重点逐步从水、气转向固废,我们预计中国固废市场将在2019-2025年间提速,总体保持10.9%的复合增长到2025年实现2.5万亿的收入规模,增速相比前三年的6.1%明显提升。考虑到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情况较好,利用率接近90%,大多由生产企业自行处置,环保企业较难介入,将其扣除之后我们发现环保企业可直接参与竞争的固废市场到2025年可达1.5万亿元,期间复合增长率18.1%(见图4)。

美国、欧洲及日本的经验表明,首部政策出台30~35年左右,固废行业增速开始放缓(见图5、图6)。中国在1995年颁布了固废行业首部法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结合中国城镇化率以及人均GDP的变化趋势,我们判断这一轮高速增长将一直持续到2030年,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固废行业最后冲刺的“黄金时期”。
变化二:动力转换,危废与再生资源回收成为增长极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轮增长下“百花齐放”的可能性不大。通过对各细分市场的深入研究,结合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我们认为2019-2025年间,工业危废、报废汽车、废电池、林业剩余物、餐厨垃圾将迎来快速增长(复合增长率超过10%),而一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废弃电子电器、医疗危废、秸秆发电、一般工业固废等增速较慢(低于10%)(见图7)。

工业危废处置与综合利用、报废汽车与废电池回收再利用或成为未来十年固废行业新的增长极

工业危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自从1995年颁布《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做出特别规定,到2011年危废申报下限由10千克调整为1千克,再到2013年两高司法解释提出非法排放、倾倒、处理3吨以上危废入刑以及2016年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危废的跨省转移做出严格规定,中国工业危废行业已经从引入期步入快速成长期。预计2019-2025年间我国工业危废收入规模将保持32%的复合增长达到7372亿元,同期危废产量也将从8170万吨上升到18590万吨。电力热力生产供应、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等行业将是工业危废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见图8)。随着行业日益成熟、产能利用率逐渐提高,预计我国危废核准运营规模至2025年可达15250万吨/年,其中2019-2025年间危废新(扩)建投资额达3200亿元。

相关政策引导下,固废回收再利用将迎来选择性的新一轮增长。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我们预计2019-2025年间固废回收再利用行业将保持5.3%的复合增长,到2025年实现5890亿的收入,这一增速相较前五年2.8%有明显回升(见图9)。由于供给侧改革以及工业增速放缓,工业推动力减弱,而迅速增加的报废汽车、废旧电池以及一般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有望成为新亮点。

汽车拆解市场预计将迎来快速增长,其动力主要有两个:一是大量汽车进入报废期:2007-2017年间汽车销量复合增长率达到12.6%,考虑到乘用车报废年限一般为8~12年、商用车一般为10~15年,预计2016-2025年间汽车报废量复合增长约为13.8%,到2025年达到1055万台;二是汽车再制造产业迎来政策解禁,报废车“五大总成”零部件允许进行再制造,将使得汽车再制造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报废汽车再制造比率将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2019-2025年间报废汽车拆解回收市场将保持25.8%的复合增长直到2025年实现1970亿元的收入。鉴于当前产能利用率不到50%,我们预计报废汽车拆解回收产能将随着需求增加逐步释放,到2025年需新建450万台的汽车拆解产能,总投资额110亿元。

废电池回收行业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工信部2017年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销量20%以上,受此影响,我们预计2019-2025年间废电池回收行业复合增长率将高达43%,到2025年实现480亿元的收入。废电池回收主要是动力电池(包括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其使用寿命一般3~5年,报废具有确定性;废一次电池主要散布在城市生活垃圾中,回收比例相对较低。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置尽管在政府相关政策推动下有所提升,但效果不明显,原因有两个:一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置市场中的参与者大多为小作坊小企业,通过正规拆解厂拆解利润较低,受国家补贴影响较大;二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收集是价值链中最难的一环,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回收机制,国家主要通过设立试点,成立回收基金要求生产企业负责回收,但由于基金规模小,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推动。我们预计2019-2025年间整体市场将保持6.2%的复合增长直到2025年实现约166亿元的收入,这一增速相较前五年的5.8%只是略有上升。

一般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农林废弃物等市场仍将维持较长时间的平稳增长,但驱动力发生转变

一般生活垃圾市场仍将维持较长时间的平稳增长,但动力有所变化:随着垃圾焚烧项目投资建设放缓 以及垃圾分类工作的逐步推进,回收再利用将成为下一轮增长的重点。我们预计2019-2025年间一般生活垃圾市场将保持8.2%的复合增长直到2025年实现2660亿元的收入;其中以“环卫一体化”为方向的清扫收集仍然是收入规模最大的一环(占比超过65%),但回收再利用与处置增长更快。美国、欧洲、日本的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0美元左右时人均固废产量达到顶点,因此我们判断我国一般生活垃圾市场仍可维持较长时间的平稳增长(2018年我国人均GDP仅为9780美元)。

餐厨垃圾行业起步较晚发展不温不火。2008年在浙江宁波召开的“全国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场交流暨研讨会”正式将餐厨垃圾处置提上日程。由于居民产生的厨余垃圾与一般生活垃圾一直未分类,以及餐饮垃圾屡禁不止的地沟油现象,我国餐厨垃圾行业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往前看,受城镇化率上升趋缓影响,我们预计2019-2025年间餐厨垃圾产量的复合增长率仅为5.9%,到2025年达到1.2亿吨,这一增速相较前五年的8.2%有所下滑。然而,由于处置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餐厨垃圾产量增速下滑对整体收入的影响不大,预计同期餐厨垃圾市场收入将复合增长11%到2025年达到360亿元,这与前五年的12%只是略有下降。

农林废弃物焚烧发电市场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农林废弃物焚烧发电起源于2007年,直到2011年由于农业废弃物(主要是秸秆)露天焚烧带来的严重大气污染问题才得以真正重视。随着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以及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基本实现,我们预计2019-2025年间农林废弃物焚烧发电市场将保持5.7%的复合增长直到2025年实现450亿元的收入,这一增速与前五年的5.4%略有提升;同期处理量从6060万吨提高至8700万吨。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林业剩余物能源化利用比例的大幅度提升,由此预计2019-2025年间林业剩余物焚烧发电市场将保持12.9%的复合增长直到2025年实现180亿的收入,远高于同期农业废弃物(秸秆)焚烧发电市场2.2%的复合增长率。

受下游需求影响,一般工业固废、建筑垃圾、污泥处置市场未来增速稳中有降

一般工业固废行业早在2012年已经进入成熟期。随着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近年来一般工业固废年产量维持在30亿吨上下。2019-2025年间,预计一般工业固废市场将保持3.7%的复合增长,到2025年实现9630亿元的收入,其中综合利用占比将从2017年的86.4%进一步提升至88.5%,处置占比则从13.6%下降至11.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两个行业将是一般工业固废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黑色金属矿采选、煤炭开采和洗选则可能出现下降。

建筑垃圾正处于从发展期到成熟期的拐点。尽管我国在2013年前出台了多项政策以规范建筑垃圾市场,此后又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但效果不明显。由于前几年钢铁、水泥产能过剩带来的恶性低价竞争,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造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到10%。随着房地产行业增速放缓,预计2019-2025年间建筑垃圾市场增速较前五年的8.2%将有所下滑,整体保持7.2%的复合增长到2025年实现1420亿元的收入,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拆除建筑垃圾以及资源化利用。

污泥处置行业增速将明显下滑。我国污泥产生量自2010年以来变化不大,行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污泥无害化处置比例的上升:2010年污泥无害化处置比例不到10%,到2018年这一数字超过50%。受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以及污泥处置比例持续上升空间有限影响,预计2019-2025年间污泥处置市场增速较前五年的12.8%将大幅度下滑,整体保持5.2%的复合增长到2025年实现220亿元的收入,其中城镇污水污泥处置增速较快,占行业全部收入的比重也在2018年超过工业废水污泥处置。

总而言之,固废行业足够大且各细分市场差异明显。无论情况多么紧迫,我们都建议企业投入足够的资源与关注度来思考、规划企业自身的发展定位、业务组合与实现路径,切忌跟风、“撒胡椒面”似的、匆匆上马新项目,进入新市场。事实证明,方法上的错误尚可在过程中迭代纠正,但大方向错误的代价往往难以弥补。

变化三:需求升级,客户越来越青睐综合解决方案

广义上的固废产业链通常包括上游的装备制造,中游的收集与转运,以及下游的回收处置三个阶段。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固废产业仍处在产业链分散经营的阶段:处在产业链下游的垃圾焚烧、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由于国家的补贴政策和大力推动,最先得以发展;而处在中游的垃圾收集与转运行业长期以来由各省市环卫、园林绿化和市政管理部门等事业单位负责管理和实施,行业具有典型的政府垄断性质,仅从2015年左右开始市场化。由此造成我国固废产业链上、中、下游都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产业链整合度不高。

然而,这种情况正在改变。随着下游垃圾焚烧市场增量放缓,光大国际、瀚蓝环境、启迪桑德等龙头企业纷纷抢占环卫入口,布局再生资源回收。与此同时,全产业链模式也越来越受到政府认可或推崇:据不完全统计,全产业链模式占垃圾焚烧项目的比重从2016年的9.5%,逐步上升到2017年的13.0%,2018年上半年则进一步上升到13.7%。

进一步研究发现,成熟市场下的国外巨头WM、RSG、苏伊士、威立雅、CLH、LKQ等大多选择了全产业链模式,致力于打造从收集到转运、回收、处置的一站式服务能力(图10)。

实践证明,全产业链模式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综合实力,而且有利于实现固废资源最大化利用进而提升盈利水平:对比美国部分固废企业过去五年的盈利表现,我们发现拥有全产业链模式的WM和RSG,相比仅专注于单一环节的COVANTA和Stericycle,EBIT率更高且更稳定(见图11)。

变化四:不进则退,500亿规模才能立于“猎人”集团

固废市场持续看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行业内外企业参与竞争。据不完全统计,2012-2017年间危废处置、汽车拆解回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置企业数量分别增长了……

………

查看全文请至微信公众号:辰于公司,或点击以下链接:乘势而上:制胜1.5万亿中国固废市场


关于《乘势而上:制胜1.5万亿中国固废市场》

本报告基于对中国固废行业的深入研究,结合辰于公司近期完成的相关咨询项目经验完成。

报告采集的数据截至2018年12月。

案例研究对象包括WM、威立雅、RSG、UMI、苏伊士环境、CLH、LKQ、光大国际、格林美、盈峰环境、东江环保、启迪桑德、锦江环境、天奇股份、首创环境等国内外领先固废企业。

报告就中国固废行业未来十年新变化,以及固废企业想要引领未来必须具备的六大关键要素进行了深度研究,并提出了实施建议。

关于辰于公司

辰于是一家年轻而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咨询团队。在过去3年,我们一直为国内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消费与新零售等行业的领先企业提供持续的高品质咨询服务。

凭借管理咨询与数字化工具的无缝链接,辰于能够为客户创造看得见的价值。我们与客户组织的各个层级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战略制胜、组织变革、运营转型、能力建设,以及确保执行的成功。

关于作者

甘振宇是辰于公司创始合伙人,专注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先进制造业  

联系方式:ganzhenyu@chenyucn.com

胡晨金子是辰于公司项目经理,CFA,专注于生态环境、消费与新零售业

联系方式:huchenjinzi@chenyucn.com

王浩然是辰于公司高级咨询顾问,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业

联系方式:wanghaoran@chenyucn.com

郑哲是辰于公司高级咨询顾问,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先进制造业

联系方式:zhengzhe@chenyucn.com

刘剑寒是辰于公司咨询顾问,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先进制造业

联系方式:liujianhan@chenyucn.com

刘海楠是辰于公司咨询顾问,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业

联系方式:liuhainan@chenyucn.com

刘畅是辰于公司咨询顾问,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业

联系方式:liuchang@chenyucn.com

七位作者诚挚感谢周海沛、邢梦琳、方馨对本报告的贡献。

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