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线,共绘蓝色愿景:海岸线治理市场三大趋势展望

导读

作为海陆分界线,海岸线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关系国家海洋生态安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和沿海地区民生福祉,被称为海洋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过去,我国沿海城市受益于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充分发展了渔业、交通运输、旅游娱乐等行业,但随之而来的是自然岸线骤减、海滩垃圾污染、近岸海域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今,发展海洋经济已是国家战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让海洋环境问题逐步受到重视,一个新生市场——海岸线治理,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本文在深入研究海岸线治理市场的基础上,解析该行业的三大亮点:

  • 整体规模不大,却不乏大额项目
  • 治理需求提升,等待新玩家入场
  • 管控理念更新,精细化数字化苗头初现

海岸线治理现状

海岸线治理是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具体治理过程中,将海岸线分为自然岸线和人工岸线,其中:自然岸线按资源属性,又分为砂质、基岩、淤泥质、生物、河口岸线;人工岸线按功能属性,可分为渔业、交通运输、工业、矿产与能源等多种类型。在国家海洋局2017年初印发的《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中,将整治修复后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海岸线也纳入自然岸线进行管理。

对海岸线的治理工作包括修复和开发两个部分。修复一般采用生态修复的方式,例如植被种植、湿地保护、砂质岸线回填等,对于受到污染的海滩,还需要进行垃圾清运、废弃构筑物拆除、污水处理等工作;开发则是通过亲水景观建设,使海岸线在具备生态功能的同时,还能发挥文化、旅游的景观功能,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严格来说,对海岸线的治理不包括开发,但考虑到经济效益,许多项目在修复海岸线的同时,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景观建设,因此在进行市场研究时,将这部分工程也一并纳入。

回顾“十三五”,我国将海岸线治理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开展了相当的工作: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出台海岸线保护修复相关文件和标准。前述提到的《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明确提出对岸线进行分类保护、节约利用和整治修复的要求,到2020年全国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不包括海岛岸线)。此后出台的《海岸线整治修复技术规程》则针对不同类型岸线提出了不同整治修复方案。

二是启动多项工程,落实《办法》中的各项改革任务。“十三五”期间,我国实施了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等多项工程,指导地方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工作,遵循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不断提升海岸生态功能和防灾减灾功能,构建海岸生态安全屏障。

三是投入一定资金,支持开展海岸线生态修复项目。2016年起,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海岛及海域保护资金68.9亿元,先后支持28个沿海城市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实施内容包括海岸线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海岸线生态功能,其中安排广东省约5.84亿元。2018-2019年,中央财政累计拨付海岛及海域保护资金20.98亿元,支持环渤海三省一市开展渤海生态修复工作。

但实际治理的进展却不如预期。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于2020年12月17日表示,“十三五”期间全国整治修复岸线1200公里,但根据2018年的岸线数据计算,为达成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的目标,至2020年应修复3000公里以上的岸线(如图1)。从公开信息与中标项目来看,仅有浙江、江苏、山东三省治理进展较为显著。

三大趋势展望

整体规模不大,却不乏大额项目

海岸线治理政策导向性极强,过去几年虽陆续有政策出台但整体强度较小,整体规模不大,在80-100亿之间,同时,项目受地域切分较碎,通常以区、县、街道为单位,单个项目修复长度在10公里以内。但我们也发现,这其中却不乏大项目,凡涉及到景观建设的海岸线治理项目,受工程量和经济效益影响,金额动辄千万级以上,以2019年天津东疆东部沿海岸线基础设施环境提升及生态修复项目为例,金额甚至高达3.8亿元,计划打造3个与城市相连的主要节点景观(包括北侧入口广场、城市沙滩广场、节庆广场)和2条特色滨海景观带(包括赶海拾贝、滨海长廊)。

从需求看,海岸线治理市场仍有增长空间。2019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在《关于推进广东省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探索海岸线占补平衡制度,构建以生态空间支撑发展空间的体制机制,标志着我国对海岸线的管理和保护进入到占补平衡的新阶段。占补平衡在我国的耕地保护中已成功得到实施,相关制度规定,各地人民政府补充划入的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应当和建设占用的基本耕地资源相当,允许跨省域补充耕地,实现占用和补充的动态平衡[1]。海岸线与耕地有诸多相似之处,如资源可量化、具有重要的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功能、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等,推广占补平衡指日可待。辰于认为,此类政策一旦出台,在海岸线开发工作持续进行的情况下,为补充开发占用的海岸线,治理需求将持续存在,而叠加“十三五”期间的历史遗留问题,预计我国海岸线治理市场规模将保持16%的年复合增长到2025年实现200亿元以上(如图2)。

治理需求提升,等待新玩家进入

目前,海岸线治理项目集中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景观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环境治理并非专业性较强的治污,而是以垃圾清运和沿海构筑物拆除为主要内容。已经进入市场的基本是工程或园林企业,通常具有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等建筑业企业资质,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是他们的强项。

但随着治理要求提升,海岸线治理项目远不止于此。对海岸线的破坏和污染,根源还是陆源污染物。一方面,岸线附近的环境卫生长期处于监管不严的状态,大量固体废弃物堆积;另一方面,水体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排污口等途径进入海洋,造成近岸海域污染。近年来“陆海统筹,河海共治”等概念的提出,让海岸线治理上升到海岸带综合整治的层次,包括对重要海湾、河口海域、风景名胜区以及重要旅游区毗邻海域和大中城市毗邻海域等的综合整治和修复。这些新的治理内容和需求,为水务、固废等传统环保企业入局带来了崭新机会。

例如,2019年启动的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中,山东烟台在清理整治875吨垃圾之外,还建立了入海河流水质净化等污水处理工程,尽管这样的环境整治仍处初级阶段,但未来可期:烟台市生态环境局相关领导表示,未来将持续扩大烟台在环保领域的“朋友圈”,可持续地维持治理成果。

管控理念更新,精细化数字化苗头初现

2017年出台的《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中,首次提出“实施海岸线分类分段精细化管控”的理念,是我国海岸线管理由“粗放化”向“精细化”迈进的初步探索。从空间资源全过程管理角度出发,海岸线管控应掌握岸线赋存状况、明确海岸线需求、因地制宜实施岸线管控,并实现海岸线有效供给。具体实施内容包括海岸线修测与调查统计、岸线分类分段管理、海岸线动态监测等[2]。

对政府而言,将继续试行推进海岸线分类分级精细化:在原有砂质、基岩、淤泥质等分类基础上,基于海岸线特征,对不同海岸线属性实施分类评价,掌握不同岸段资源的价值差异;由国家统一制定海岸线分类细化标准,各地方因地制宜按照管理需求进行细化。对企业而言,可以寻找与政府合作、开发“互联网+海岸线”系统的机会,将物联网等环境监测技术用于海岸线管控,推动行业向数字化智慧化迈进。

结语

海岸线治理行业仍处在发展初期,尚未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的主流。但在海洋生态保护势在必行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该行业存在需求扩大的增长潜力,同时具有存在大额项目、等待新进入者、初现精细化数字化苗头的三大趋势,值得相关企业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陈蕾,黄芝凤.新时期实现海岸线”占补平衡”的对策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0(6):8-13.

[2]林静柔,高杨.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海岸线管控思考与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0(6):60-64.


关于《守护生命线,共绘蓝色愿景:海岸线治理市场三大趋势展望》

基于对海岸线治理市场的深入研究,结合辰于咨询公司近期完成的相关咨询项目经验完成。 报告采集的数据截至2021年3月。 报告资料来源为文献检索、中国招标与采购网、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辰数(www.chenyudata.com)等。辰数致力于成为中国生态环境行业最好的数据平台,为企业、政府、学校和专业机构提供最全最新最可信的环保数据与多元定制个性化的用户服务,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与市场空间。

关于辰于咨询公司

辰于是一家年轻而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咨询团队。在过去4年,我们一直为国内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消费与新零售等行业的领先企业提供持续的高品质咨询服务。 凭借管理咨询与数字化工具的无缝链接,辰于能够为客户创造看得见的咨询价值。我们与客户组织的各个层级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战略制胜、组织变革、运营转型、能力建设,以及确保执行的成功。

关于作者

简依敏是辰于公司咨询顾问,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业

联系方式:jianyimin@chenyucn.com  

黄映娇是辰于公司咨询顾问,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业

联系方式:huangyingjiao@chenyucn.com  

郑佳佳是辰于公司助理咨询顾问,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业

联系方式:zhengjiajia@chenyucn.com

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