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还是退:火热过后工业危废企业如何抉择(上)

导读

我国工业危废行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但直到2013年两高司法解释出台以及2015年环保督察机制开始,近五年才真正“火热”起来。尤其是2017-2018年,“千亿大蓝海”的行业共识,叠加2018年的“清废行动”,各省市工业危废建设规划密集出台,企业争先入场,工业危废名义产能急剧扩张。

然而时至今日,三年过后热度退却,不合理规划、项目急于上马带来的后遗症日渐凸显,区域性与结构性“两个”产能错配严重,导致工业危废整体产能利用率不足30%,部分地区甚至从产能不足短时间走向产能过剩,价格战时有发生。

展望“十四五”,工业危废产能不足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未来这个行业发展前景如何?是否仍然值得进入?企业应如何抉择以决胜未来?需特别关注哪些问题?本文就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以上问题做出回答:

  • 三年火热后工业危废市场留下“两大错配”
  • 运营接棒投资,成为工业危废市场持续增长的动力
  • “进”仍是优选,但玩法与过去不尽相同

三年火热后工业危废市场留下 “两大错配”

工业危废是来自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有毒、易燃、有腐蚀性、感染性或较强化学反应性或其他有害特性的废物,如电镀废渣、废有机溶剂、有色金属冶炼渣等,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现实或潜在的危害,是处置刚需。

我国工业危废行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但由于相关专项政策出台较晚,工业危废处置成本较高,偷埋、瞒报现象严重,处置缺口相当大。直到2013年两高司法解释出台及2015年环保督察机制开始,近五年才“火热”起来。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危废产量8770万吨,“十三五”期间整体保持13.2%的复合增长,是自199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五年(见图1)。

尤其是2017-2018年,“千亿大蓝海”的行业共识,叠加2018年的“清废行动”,各地的工业危废建设规划集中出台,企业也争先恐后地进入,这两年全国危废投资项目数量达到顶峰,分别为70个和90个,危废名义产能也因此急剧扩张:截至2018年底,全国核准危废经营许可证3220个,核准总产能10212万吨/年(见图2)。

然而时至今日,三年过后,工业危废市场热度退却,不合理规划、项目急于上马的后遗症正在逐渐凸显。以山东为例,2018年8月出台《山东省打好危险废物治理攻坚战作战方案(2018-2020年)》之后,各县市加快补齐短板,经过近两年来的上项目、补缺口,山东危废处置能力提升很快,不仅能够满足全省危险废物焚烧处置需要,还很快就供过于求:截至2019年底,山东完成规划产能63%,合计1345万吨/年,而当年山东危废产量仅为1045万吨(见图3)。

多个省份的规划产能超额完成,但因前期调研的不充分,仍存在区域性、结构性两大产能错配,整体产能利用率不高,2018年仅为26.41%。
区域性产能错配:区域供需不平衡问题本就严重,部分地区因调研的不充分,规划引导之下仍未缓解区域错配。以浙江为例,尽管当地的危废处置设施建设规划最为详细也最具代表性,但嘉兴、温州、丽水的危废处置能力目前仍存在较大缺口,省内就具有区域不平衡问题。而且工业危废转移需使用满足政府监管部门要求的运输容器,同时需提前规划获得审批,尤其是跨省转移,手续复杂、监管严格,各省份对工业危废转移态度不一,大多数省份持保守态度。例如山东、重庆:采取“就近原则”,鼓励有条件区市进行跨区域合作;河北:严格控制危险废物转入贮存或处置;湖南:严格控制跨省转入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和流向,坚决杜绝省外危险废物转至省内贮存和无害化处理。同时近年来大力推进的产能结构调整也使得部分化工园区搬迁、外移甚至关停,不利于危废处置供需平衡。
结构性产能错配:资源化产能过多,无害化产能较少,部分地区无害化产能严重不足,产能浪费和产能不足两大问题同时存在。以江苏为例,2017年无害化、资源化、贮存产能分别占比28%、72%和0%,但实际处置量,无害化、资源化、贮存分别占比52%、37%和11%;浙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些地市的表面处理污泥、焚烧飞灰、油泥、废盐等危废种类的处置能力较为缺乏,而同时HW49产能严重过剩,全省 HW49 包装桶、废电池等其他废物产生量约 33.4 万吨/年,但实际产能232万吨/年,仅废铅蓄电池收集企业就有93家之多。

运营接棒投资,成为工业危废市场持续增长的动力

1. 投资增速放缓,但运营市场方兴未艾

随着各主要产废大省规划产能的相继达成,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工业危废投资增速将放缓,占工业危废第三方处置市场的比重也将从2018年的60%下降至40%左右。运营将接棒投资,成为工业危废下一轮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图4)。

未来驱动工业危废第三方运营市场持续增长的动力主要有四个:
一是主要产废行业仍将维持小幅平稳增长。我国产废行业多而分散,主要产废行业,如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仍将维持小幅稳定增长(见图5)。

二是我国工业危废占固废比例偏低。理论上说,我国工业比重更高,产废结构更复杂,工业危废占固废比例应处于较高水平,但实际上正好相反,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 2018年这一数字仅为2.24%,远低于2016年英国的10%、美国的6%和日本的5%(见图6)。随着监管政策趋严,我们判断工业危废产量还有较大的释放空间。

三是中国工业危废行业不易受源头减排冲击。经验表明,单一产废行业贡献度高于50%,同时危废种类高度集中时,一旦政府执行强制减排,危废产生量将急剧下降,对危废处置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打击。以美国为例,1990年通过《污染预防法》之后,EPA要求6000家大型企业主动消减每年排出的有毒化学物质排放量,仅五年之后,美国危废产量下降30%,危废处置企业数量也从高峰期的4000余家下降至3000家左右。不过与美国截然不同,中国工业危废产废结构更为分散,源头减量冲击自然更小,例如2015年中国产废量排在前三的行业贡献度合计49%,美国则为83%(见图7)。

四是我国工业危废存量较多,市场待释放。截至2017年底,我国危废累计贮存量8881万吨,主要来自小微企业、无责任人以及附加值较低处置企业不情愿处置等三种情况。如果按每吨处置单价2000-3500元计算,预计将释放出1700-3000千亿的市场空间。这些市场我们预计80%以上将由第三方处置企业获得(见图8)。

综上考虑,我们预计中国工业危废运营市场规模“十四五”期间将保持14.7%的复合增长,到2025年实现3339亿元的规模,尽管这一增速相较于“十三五”的21.1%有所下降,但仍是增速较快的环保细分市场之一(见图9)。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市场归属于第三方处置公司的不足三分之一,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产废企业加大对自身危废处置的投入,释放给外部第三方处置公司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3年第三方处置公司占比55.4%,到2018年仅为32.7%。不过,考虑到我国危废市场的实际情况,我们预计未来这一比重将稳定在30%左右的水平,这与美国只有18%不尽相同(见图10)。与之对应,我们预测“十四五”期间,工业危废第三方运营市场将以15.2%的年复合增速在2025年达到1018亿元的市场规模。

2. 价格短期波动,盈利能力居行业中上

工业危废行业 “To B 业务+高现金流” 特点突出,整体看盈利能力较高,居环保行业中上水平。“先付款,后处理”的模式下,使得经营性现金流相对更少受到政府工程款或补贴的拖欠影响,在环保行业内具有最高的收现比,单位运营收入更是优势明显,例如对比生活垃圾焚烧,工业危废处置的产能造价约为生活垃圾焚烧的3倍,但单位运营收入却达到了16倍(见图11)。

调研也发现,工业危废处理成本相对稳定,但受工业危废产量与处理量缺口大小影响,各地价格差异较大,盈利水平有所差异。例如2019年广东工业危废焚烧处理单价在3500-4500元/吨之间,但上海的焚烧处理单价达到8500-10000元/吨(见图12)。

历史经验表明,每轮环保执法之后带来的隐形需求暴露都会造成短期价格较大幅度的上涨。例如2018年,“清废2018”席卷长江流域,江苏工业危废处置价格短时间上涨10%以上,广东区域涨幅则高达20-30%。2020年7月,生态环境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印发《关于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通知》,新一轮联合执法将会带动价格出现短期上扬,但越来越多的局部产能均衡及过剩地区处置费开始下滑(见图13)。长期来看,随着十四五期间有效产能的提升,以及工业危废价格机制的理顺,工业危废处置价格将稳定在合理区间

3. 市场震荡加剧,谁将笑到最后未可知

我国工业危废企业普遍“小、散、弱”:2018年行业排名前十的企业总产能800万吨左右,占全部比重不足8%,有能力处理25种以上危废种类的企业不足1%,90%左右的企业仅能处置5种以下危废品种,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年产能在4万吨以上的企业也仅为13%(见图14)。

不过这一竞争格局正在悄然生变。近年来,一波又一波的联合执法将越来越多的“收运难”、“处置难”的中小微产废企业纳入关注范围,而具有收集、运输及全运营价值链的大型企业往往更具优势,发展的天平正逐渐向其倾斜(见图15)。

可以看到,由于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产能落后、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小而弱”的工业危废企业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新要求,正在“出清”:据不完全统计,2010-2014年,每年关停的工业危废企业仅为2~4家,2018和2019年则分别达到了13和12家(见图16)。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业危废头部企业强者恒强,行业集中度稳步提升,例如2016年核准产能排在前十位的企业所占比重合计7.2%,到2019年这一数字为10.2%,预计未来这一增势将持续(美国工业危废市场CR10高达9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危废市场竞争远未达到平衡,例如2016年核准产能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东江环保、深圳危废和威立雅中国,几经变化,2019年换成了雅居乐,东江环保和海螺创业(图17)。

市场震荡加剧,这给了有志于投入这一行业的企业新的机会,也正因为此,一些企业跨界强势进入。据初步统计,目前至少有14家上市公司先后跨界布局工业危废领域,包括浙富控股、雪浪环境、中金环境、高能环境、瀚蓝环境、巴安水务、金圆股份、康达环保等。以浙富控股为例,作为一家曾经以清洁能源装备研发及制造的企业,2019 年3 月通过收购申联环保及申能环保后工业危废产能达到177 万吨/年,迅速跻身危废头部企业之列(见图18)。


关于《进还是退:火热过后工业危废企业如何抉择》

本报告基于对中国工业危废市场的深入研究,结合辰于咨询公司近期完成的相关项目经验完成。

报告采集的数据截至2020年7月。

报告资料来源包括世界银行,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上市公司年报,辰数、万得、迈博汇金等。

报告研究对象包括威立雅、苏伊士、东江环保、光大绿色环保、浙富控股、雅居乐、中金环境等国内外工业危废企业。

关于辰于公司

辰于是一家年轻而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咨询团队。在过去3年,我们一直为国内生态环保、智能制造、消费与新零售等行业的领先企业提供持续的高品质咨询服务。

凭借管理咨询与数字化工具的无缝链接,辰于能够为客户创造看得见的咨询价值。我们与客户组织的各个层级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战略制胜、组织变革、运营转型、能力建设,以及确保执行的成功。

关于作者

刘海楠是辰于公司项目经理,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业

联系方式:liuhainan@chenyucn.com

简依敏是辰于公司咨询顾问,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业

联系方式:jianyimin@chenyucn.com

邢梦琳是辰于公司咨询顾问,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业

联系方式:xingmenglin@chenyucn.com

刘剑寒是辰于公司咨询顾问,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先进制造业

联系方式:liujianhan@chenyucn.com

王浩然是辰于公司项目经理,专注于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业

联系方式:wanghaoran@chenyucn.com

甘振宇是辰于咨询公司创始合伙人,专注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先进制造业,联系方式:ganzhenyu@chenyucn.com

六位作者诚挚感谢李艺璇、包蓉、张富强、郭家萌对本报告的贡献。

分享本文